大公网11月9日讯 庞茂琨是一个具有实验性的艺术家,我所指的“实验性”是指:不论从绘画的内部,还是他的每一个创作阶段,庞茂琨都在不断地尝试。就他的造型能力、色彩等技术层面而言,他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家。可是他并不满足,从早期创作的彝族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一直到现在,每个阶段都有特别清晰的变化。可以说,庞茂琨不是一个固守和延续一种模式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对应着其所处中国社会现实,庞茂琨一直比较敏感,时刻在观察、思考着当下社会、文化艺术的状态,尤其是日常的生存状态。因为对当代文化艺术的敏感,将导致他在艺术方法、样式、题材、媒介等一系列的改变。
庞茂琨最近的新作可以说是在这一方式上对当下浮华生存状态的强调与提升。如果说,他上个系列的作品意在通过几个不同的形体组合,造成一种荒诞、扭曲,以及一种摆拍、舞台的感觉,那么这些新作则更注重日常性,作品题材和图像本身的来源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某一个片断。当中,他又特别强调主观的介入,即把一些固有色重新进行了一些改变。比如,现在是一种快餐式文化,或者说是一种及时性满足于日常感官的状态,带有消费主义文化特色,而这些内容在庞茂琨所画的作品中就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把当下“美丽而混杂”的状态以一种诙谐、荒诞的笔调表达出来,也可以说是将现实文化情境的某些视觉资源、符号混搭地予以幽默化、滑稽化处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直接性和想象力,以及对画面节奏与油画语感的迷恋。从这个方面来说,庞茂琨是敏锐的,具有质疑现实本身的意味和批判态度。
庞茂琨的作品是他对中国现实景观的记录和隐喻。其意义在于用一种观念及视觉表现所处的生存境遇,使人在自以为是的状态中突然发现,自己距离真实是多么遥远。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之内,而艺术创作决定了艺术家必须离开自己的生活,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但又要让自己的处境与他观察、提示、呈现的人群完全贴近,甚至成为他们其中的一部分,这是一个艺术家所能达到的极限。艺术家的创作不是记录“物理”事实的活动,而是观照现实生活的处境,阐释在这样境遇中的直觉感受以及态度。在我看来,重要得不是某一个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化的个人风格,画得很纯熟;而是艺术家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不成熟,但可能是他实验性和探索性最强、最有价值的,这个过程也是更加生动和鲜活的。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晨读香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