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11月14日电(记者 张宝峰)2015年11月,有着悠久历史与行业声誉的国际木火节在北京怀柔点燃新一年的炉火。在本届盛会上,来自22个国家共66位陶艺大师同场献艺,互相切磋。在今年中国(北京)国际木火节的进程中,首次增加了艺术家现场制作陶瓷制品的环节,各国艺术家及陶艺爱好者们得以一览大师精品出炉的全过程。其中,外国陶艺家的执着纯粹,中国艺术家的独门技艺都为本届木火节增添了许多亮色。在制作现场,本报记者注意到,有一位年轻美丽的中国女艺术家,她的作品以“莲蓬”为主题,她每一次拿捏,每一次揉搓,都充分展现的东方艺术的独特气质。
中国陶艺家陈卓在制作“莲蓬”主题作品。(张宝峰摄)
2015年11月12日上午10时许,北京怀柔国际乡村艺术馆外,初冬的寒意伴着馆门前河水的汩汩流动,不断袭入造访者的肌肤。然而,艺术馆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数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大师们正专注地制作着自己的作品。
陶艺家赞叹木火节大师云集
在馆区里侧的陈卓右手揪出一块陶泥,然后两手用力而灵活地迅速揉捏,眨眼间一块不规则的泥巴就变成了一条细腻柔韧的泥条儿,陈卓把它绕成圆圈状粘附在工作台上的一个圆筒状泥柱的边缘处,反复几次,圆筒越来越高。陈卓的目光几乎没有离开过手里的泥和眼前的圆筒。即便记者几次在她身边驻足观察,她的眼皮也没抬起过一次。
34岁的陈卓今年是第一次参加木火节。“我觉得这真是一次艺术家聚会、切磋的良机。”用手腕抹去额头的汗水,陈卓头一次抬起头,微笑着告诉本报记者,“以往都是一次机会只能见到几位外国的大师,这次一下子就看到了这么多的陶艺家,真实令人兴奋。”一边说,陈卓的右手一边又娴熟地取了一块陶泥开始用力揉捏。
中国陶艺家陈卓的“莲蓬”陶艺成品。(张宝峰摄)
重构中国风“莲蓬”意象
虽然陈卓一直认真地制作她的作品,不过与艺术馆内其他陶艺品不同的是,其他作品几乎一开始就能看出个大概,是个人物,或是只动物,或是个景致,唯独陈卓这个圆乎乎的东西让记者摸不着头脑。“我这是个莲蓬哩。”陈卓笑着说,我现在是在倒着制作,等一会完工后,把它翻转过来,你就能看出来了。
“莲蓬”是陈卓最具个人风格的一组创作主题。这次参加中国(北京)国际木火节,她依然带来是一组“爱蓬说”系列作品。“我认为这个主题是特别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味道的一个意象,但以往人们对莲蓬存在固化的解读,多认为它是干枯的象征。”陈卓说,我的创新之处就是用艳色和高温釉来表现莲蓬,用以表达莲蓬中孕育着新生的意思。
外人不知的“泥巴世界”
这个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的美女陶艺家如今已是母校的一名教师。说起在外人看来枯燥孤寂的“捏泥巴日子”,陈卓笑着说,“其实当年我是一名理科生,成绩也很好,就是因为喜欢美术,后来高二的时候毅然决然转到美术专业去了。”自那以后,陈卓便踏上了“寻蓬”之旅,人生抉择这一遭,她走得坚决,也走得快乐。虽然天天与泥巴打交道,但那种由衷的喜爱令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女子看上去好似只有20几岁般年轻。
艺术让人年轻。在国际美术馆里,本报记者注意到,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年轻还是年长,所有的陶艺家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专注与兴奋的表情。有时候尽管语言不通,但依然能看到他们之间经常互相逗趣,在对方的作品前驻足观摩,竖起拇指或拍照留念。
“你看,我边上那位来自加拿大的陶艺家,原来是一名专业的牙科医生呢,收入十分丰厚,生活无忧。但就是出于纯粹的热爱,依然放弃了牙医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泥巴的世界’里。”陈卓一边说一边不住点头赞叹,“他们太敬业太职业了,真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