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深圳11月15日电(记者井钦阁)由台湾艺术家、策展人姚大钧担纲策划的“声音分裂系列展”之“声音分裂:声音语境异化”昨正式在OCAT深圳馆拉开帷幕。本次推出的将是继“档案聆听”(已于8月1日起在B展厅展出)之后的“声音装置”和“现场演出”两个区块。
在各式各样的虚拟现实的背后,真实已不复存在。而这正是让我们迷恋的……但我们崇拜的究竟是真实,亦或是它的消失?”——鲍得理亚
此次由姚大钧策划的“声音分裂:声响语境异化”声音展,是通过“声音装置”、“档案聆听”和“现场演出”这三部分分别展开对“声音分裂”概念地探讨与阐释。“声音分裂”来源于莫瑞·谢佛创造的“声音分裂症”这一词,其原指近百年来电话、收音机、唱机等工具导致的聆听现场与原发声现场之间的时空剥离,即声响语境的异化。然而,正是“媒介”这一载体加速和转译了生活、事物的失真性,导致“声源”第一现场的坍塌,使得带有“时空剥离感”的状态逐渐成为当下生活中另一个真实的语境,这也恰恰应对了“声音分裂症”的本意——在于批判工业社会电子革命造成的生活反常、失真、变态。
在这样一个逐渐被设置距离、转译,以及进行再拼接的语境下,声音的构造、本源、输出都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也同样使得声音艺术面临考验,近而涉及到对声音媒介的重塑性、声音文化、声音的现实关系等议题地进一步反思与应用。往往我们在试图改变一种语言结构的形式时,首先应当尊重语言在当下的存在事实——当整个声音艺术的创作及运作,甚至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一基本声响机制时,“声音分裂”早已成为现代性的重要构件。这些事实与问题正是此次展览所着重探讨的内容。并且,决定此现状的根源不只是在于媒介载体的改变,“媒介途径”也并不能成为其根源的单一面,实则是大的时代环境造就了媒介与人内在心理之间的同步关系。此次展览正是利用此关系,并将其异化,让发声本源在缺席、消亡的基础上重新复制、再生、调变,进而激发声音艺术新的存在可能性。
从姚大钧的策展理念来看,把整个展览设置为“声音装置”、“档案聆听”与“现场演出”三个部分皆在强调对于“声音分裂”这一概念的态度性阐释。因为当下声音艺术所面临的问题: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把附带声音的装置进行陈列,进而展现它的视觉特征,更应该找到发生本源与聆听之间存在的现实缝隙,这一缝隙将兼顾历史、时代所遗留的问题,并对此展开新的“蜕变”。姚大钧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的声音艺术与西方声音艺术存在的差别,似乎中国并没有过度强化对技术地迷恋与研究,反而更突出出来的是技术与全球化所处的“半自动化”状态。恰恰这与姚大钧对待“声音分裂”的态度相吻合——尊重中国特殊现实文化的落地性。这也正是这三部分所搭建的关系,区别在于每个艺术家从不同的社会视角提取出需被正视、讨论、混淆的声音事实进行带有“问题性”地呈现。
“声音装置”部分,集合了中国乃至国外最优秀的声音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很多作品是首次亮相。整个空间中,几乎所有的声音作品都用非常专业的、小的空间场分隔开,进而保持每个作品的独立性与最佳效果,现场通过形态迥异都自觉后设地图线声音分裂本质的作品来一窥声音之丰富样貌。
这次“档案聆听”展正是以此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的声音艺术发展。展出内容取自世上最完整的中国声音艺术档案库收藏。展场设有聆听站,可收听大量的声音作品和实地录音,现场还有实体唱片、印刷文献、演出海报等珍贵档案资料。为此展特别制作的中国声音艺术时间线,可让观众以互动方式触播体验中国声音艺术的行动历程。
现场演出
针对此次展览所探讨的“声音分裂”概念来谈,如果说“声音装置”的呈现,是把分离的声音本源与聆听再次进行碰撞的话,那“声音现场的演出”就是让声源与聆听同步发生。这也是此次展览的整体性所在。张安定把《生墟》中搜集的社交媒体声音在现场表演中呈现出另一面貌;徐程、王长存带来了幻声电脑程序音乐,从audio-visual即兴到鬼畜趣味音画同步演出。在本次演出中将可一览当下中国声音艺术现场不同型态的最前沿。
扫一扫,关注大公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