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学画少年丧父
方召麐的父亲是实业家,在无锡经营纱厂,家境殷实。七岁之前,她的童年无忧无虑,学习书法绘画,并且随家庭教师学习英文。
七岁那年,战争爆发,方召麐的父亲带着妻女逃难。尽管已经坐上小船,还是没有躲过劫难,幼小的召麐亲眼看见父亲中弹身亡。
孤儿寡母重返无锡时,家里的工厂、财产都已消失殆尽。所幸她有一个坚强开明的母亲,坚持要她和妹妹上学。方召麐先后就读无锡竞志女中、上海启明女校、青岛德女中级学校和上海学华大学。同时拜师著名国画大家钱松喦、陈旧村学习书法绘画,还和老师一起办画展。钱松喦赞她“必有大成”。
留学伦敦抗战逃难
22岁那年,方召麐留学伦敦。方召麐幼时曾跟家庭教师学英文,这在当时的无锡非常鲜见,成为了她留学海外的良好准备。于是她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欧洲近代史。并在那里结识了未来的丈夫方心诰。
二战爆发,他们从英国回到上海,上海也在打仗。辗转到香港,不久,香港沦陷。这时她已经是六个孩子的母亲了。十年里,拖儿带女地逃难,先后经过了桂林、贵阳、重庆、天津。虽然逃难万分辛苦,但生性乐观的方召麐还是给每一个孩子取了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在天津生下的孩子,叫“津生”;桂林生下的,叫“林生”;安宁时期生下的双胞胎,叫“安生”和“宁生”。后来,这个叫方安生的女孩儿,成为了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
安家香港中年丧夫
逃难数十年,他们终于在香港安顿下来。方心诰开了一间进出口贸易公司,生活好转,方召麐也开始重拾画笔。
平静的生活下布满暗涌。突如其来的一场医疗事故,夺走了丈夫的生命。
方召麐像疯了一样抓着医生的白大褂要人。但丈夫终究是回不来了。八个孩子围着母亲一起哭,而此时,年纪最小的孩子也许并不明白父亲到底怎么了。
她没有哭,像失去了哭泣的力气。她不明白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生活刚刚燃起一点希望,就被命运无情的掐灭。
重拾画笔拜师赵少昂、张大千
方召麐与一般女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不会垮掉。料理完后事,她打理丈夫的进出口贸易公司供给家用,抚养孩子;并且真的重拾画笔,拜师岭南名家赵少昂。
方召麐十几岁时,蒙国画大师钱松喦对她进行传统方法的严格训练,具有了扎实的古典书画基础。但不幸的是,因为战乱逃难,她辍笔十年。拜师岭南名家赵少昂,是她十年后二度拿起画笔。
没过几年,方召麐的岭南派花鸟画已经炉火纯青,“换个款就是赵少昂”。然而方召麐却却隐隐感到,这不是自己喜欢的艺术。
苏州籍女画家顾青瑶,是方召麐的朋友。顾青瑶曾在上海和张大千“生平第一知己”李秋君在上海同办“中国女子书画会”,于是也与张大千交好。1953年,张大千正好旅居香港,顾青瑶看到方召麐在艺术上欲寻求突破,遂介绍她拜师张大千。
不久,张大千收方召麐为大风堂门人。
方召麐在四十岁时,又做出一项惊人的事,入香港大学读博士,四十二岁入牛津大学研究《楚辞》。
遍游海外改造国画
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史,被记住的女画家不足百位。民国女画家一部分是“玩票”性质,一部分是因为性别原因而被当做故事传播。
但方召麐不是这样,她在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画出具有新面貌的、让世界认可的中国画?”“怎么样能够为美术界吹送新风?”
这是一个站在艺术史角度上的思考,而并非只考虑到自己的艺术生涯。这样的工作本不应该交给一个女子,而是需要众多艺术家共同完成。但是,也只有她,有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来迈出这样的一步。虽然婚后弃笔十年,但从幼时严格按照传统规矩进行的书法绘画训练,让她拥有了深厚的传统底子;而她留学伦敦时,游历欧洲,后来又曾在美国随侍老师张大千一年,接触到大量顶级的西方文化和现代艺术,因而,方召麐非常自觉的开始了在美术上中西结合的探索。她的日记和题款里经常写道“在伦敦画室试制新画”、“伦敦画室宽畅,试制新画,更能尽兴”等。
这个过程漫长而深入,绝非在国内看一些画册,或者是短短几天的观光所能达到。她在自身深厚的中西美术基础上,将传统笔墨、西画的抽象精神、以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非常自然地融进了画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抽象艺术的影子,以及中国传统大写意山水的精神;有唐代高古山水的造型,更有汉代墓室壁画的人物,以及她自己天然稚拙的美学趣味。种种因素在一起作用,形成一种全新的,但又的的确确脱胎换骨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
千笔只一笔惊破画人胆
方召麐的大写意山水风格一出世,就震惊画坛。笔墨势如雷霆闪电,大写意精神淋漓尽致。融汇西方抽象精神和中国传统绘画韵致。
历年来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览并获奖,为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出版《方召麐花鸟画集》(东京版)、《方召麐作品集》(论敦版)、《方召麐书画集》(上海版)、《召麐画艺》(香港版)等。书法以楷、行,古拙朴厚,气势磅礴,自具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