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展览奢靡之风 由奢入俭也不难 地毯要新、要铺得长一些,花篮要多、要摆得对称些,彩球要红、要大一些,画册要厚、要精美些,官员要请、要来的大一些,座次要排好,讲话不能少,礼仪接待、音乐烘托、媒体宣传……全部到位。“开幕式现在开始!” 艺术创作的繁荣,艺术市场的红火,让美术馆展览频繁不断,也让普通观众有了更多接近艺术的机会。然而经常走进美术馆的观众不会对上述程序感到陌生,开幕式等上一个小时,展览看了20分钟,几百上千元的画册买不起也不想买……这位艺术家请这么大领导一定挺厉害,排场搞这么大一定挺有钱,作品怎么样?似乎是另外一回事。 与艺术无关的花费 展览开幕式为何会出现如此风气,记者在采访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展览讲排场,根源是对权力和金钱的需求。比如晋职称、搞关系、卖画等需求比较强烈时,就得把展览办大、办华丽些。” 在采访中,一位策展人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在重要的美术馆或艺术空间办一个展览,一周的场租费至少要十几万元,有些场馆每天的租金就要数万元;印画册规格一般的也要十几万元,如果是等级较高的出版社,则还需要托关系才有可能印发,再加上两三万元的书号钱、最低1000册的印数及包销等,花费又会倍增;另外展馆布置、开幕酒会、嘉宾晚宴等又要七八万元。这样林林总总算下来,做个展览最低的花费要30万元左右。 炎黄艺术馆刚刚举办的一个女性艺术家群展颇反常态,记者发现,这个展览虽然规模不小,但不仅没有举办开幕仪式,甚至连海报也没有印制,可并没有影响观众的参观热情。该馆馆长崔晓东说:“现在办展览的各种开支是一个没谱的事,从出画册选纸张、做设计、出版印刷,到展览开幕剪彩、应酬、研讨会等,只要你想花,多少钱都能花进去。” 而这些展览开幕式上的各项开支,往往与艺术完全无关。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说:“鲜花本来是美化环境的,但为了好看做个花篮,结果办完开幕式就丢掉了,还有铺红地毯、剪彩的绸缎、礼仪小姐,这些都与艺术无关,严格地讲都是浪费。再比如展览画册,有些不是用作品去说话,而是追求画册的高档豪华,而且很多展览没有必要出画册。” 前不久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李焕民,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现在做展览太费劲了,不但我费劲,别人也跟着费劲。还要请人等等这事那事,想着脑子都炸。我自己耽误时间不说,还把别人的时间耽误了,还不如好好画点画呢。” 开幕式繁琐让观众太累 奢靡的展览风气不但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而其光鲜背后的隐患和负面效应更加值得关注。 令人炫目的开幕式不仅费钱费力,也耗费了观众很大的精力,等到进入展厅观展的时候观众已经感到疲劳了。记者在一些美术馆展厅随机采访时发现,许多观众都有这样的感触:热闹的开幕式看一次两次觉得新鲜,时间长了便索然无味,甚至让人感到厌烦。“展览那么多领导讲话实在无聊,我们是奔着看展览来的,结果等着开幕式要一个多小时。”观众廖先生无奈地说。“现在许多展览都是这样的模式,我们一般会选择避开开幕那天去看展。”一位年轻的观众说。 其实在热闹、奢靡的背后也存在令人无奈的现象。记者在采访中,就有几位策展人表示,他们对于搞不搞开幕式,做到什么程度,往往也不好把握。“大的风气如此,自己不办开幕式,怕显得展览没有声势和档次,但是搞得过于隆重,的确是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而且开幕式如果请来领导,排场不够又会显得寒酸,某种程度上又会得罪领导。此外,请一些有地位的领导出席,媒体报道的噱头也会更多,社会影响力也会越大。”一位策展人表示。 崔晓东认为,展览的奢靡风气败坏了学术氛围。“展览作为艺术的展示,搞得乱哄哄的,其实没有必要。另外,对艺术的从业者也造成很大的负担。别的馆都做得很热闹,对我们就会增加很大的压力。”崔晓东对此很无奈。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总监石京生表示:“领导作为普通观众来看展览,是一种爱好,但请来领导后搞得前呼后拥的,就会让人厌恶。因为观众是来看展览而不是来看领导的。”他认为,美术展览应该有自己的属性和创新形式。“比如红地毯等就别学了,省下钱把展览办好多好,而且我们的展览也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