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杭州站精彩缤纷

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加林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同时发布自己的作品圆明园四十景织锦画作

  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杭州站新闻发布会

  2014年3月28日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杭州站新闻发布会在钱塘湾艺术馆隆重举行,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加林教授、著名旅欧华人歌唱家蔡大生老师以及各界知名人士纷纷齐聚钱塘湾艺术馆,出席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杭州日报、浙江卫视等在内的近百家媒体的到场。现场李加林教授的“圆明园四十景”织锦作品更是进行了全球首发。

  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杭州站四大公园配合延伸活动

  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杭州站受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家公园的鼎力支持,它们作为三山五园的组成单位,不仅在展览内容、展呈布局、人员支持上给予了大力的帮助,而且配合推出了门票兑换活动,即分别从5月中至10月长假期间前往西溪商业街购买全价票务,可获得公园门票赠票兑换券,以此提升观展人气。

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杭州站展厅一隅

  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杭州站展览内容

  1、卷一 隔世光影

  1860年10月18日,漫天浓烟遮蔽了北京西郊上空,圆明园燃起了熊熊大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座象征着大清盛世的一代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1872年,德籍摄影师恩斯特•奥尔默(Ernst Ohlmer)来到北京。此时圆明园虽然早已是一片荒园,但在各个重要的驻点仍派有卫兵巡守,其中西洋楼景区由于地处偏僻,戒备松散,因而成为西方人喜欢前往郊游野餐的景点。作为一名摄影师,奥尔默用他最熟悉的方式将眼前的景象记录了下来。

  2、卷二 万园之园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将京城西北近郊的一座园林,赐予皇四子胤禛,并亲题匾额,命名为“圆明园”,期许胤禛的品德能够“圆而入神”般完美无缺,“明而普照”般磊落睿智。深受期许的胤禛,不负所望,成为日后的雍正皇帝。

  雍正登基后,晋升为皇家御苑的圆明园,进入大规模的扩建阶段。以“前朝后寝”的空间配置,展现雍正皇帝园居理政的理想,并使圆明园成为大清帝国政治权力操作的另一核心。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位帝王150余年的营造与扩建,圆明园鼎盛之时,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融合了中国南、北及西方园林建筑的精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雄伟的帝王宫苑,也是世界园林史的伟大传奇,赢得“万园之园”的美誉。

踏入采用现代数字仿真技术开发的火光中,在大火肆虐的空间里仿佛回到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天

  3、卷三 走进样式房

  圆明园的设计离不开“样式雷”家族的贡献,“样式雷”是对清代两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称誉。“样式雷”参与的作品涵盖了宫殿、园林、陵寝、府邸、学堂等皇家建筑,如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目前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建筑设计中有五分之一出自雷氏家族。透过“样式雷”,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清代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建筑的原则、美学与哲学。“样式雷”不仅提供了清代建筑的知识,更是一个清代文化的宝库。

  4、卷四 印象江南

  乾隆从南方织造局中带回织锦及雕刻艺匠,为皇室供应精致生活工艺,从杭州到圆明园,透过南巡图的人文图像大型互动装置以及珍贵文物展示,让观众认识清代江南与皇家艺术品味的关系。

  《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内容主要描绘了江南繁荣富庶的景象,它有别于北方建筑的宏伟大气,仅以穿梭蜿蜒、小巧别致的水乡城市景观著称。作为官方南巡正式的视觉纪录,《驻跸姑苏》所描绘的乾隆南巡,是将行程浓缩并重新组合后的结果,亦可说是乾隆皇帝心中的江南印象。

  5、卷五 东方凡尔赛宫

  乾隆十年(1745年)起,乾隆帝在圆明园东面扩展了长春园、绮春园两座附园,与圆明园统称为“圆明三园”。

  乾隆钟情南方园林,也醉心于西洋文化。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长春园北面“西洋楼”欧式景区落成,是中国皇家宫苑第一次大规模仿建西洋建筑和园林。

《乾隆南巡图》全图共十二卷,目前分散在海内外各博物馆

  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杭州站见证三山五园历史足迹

  与以往不同的是,三山五园文化全球巡展杭州站实现了海淀三山五园中的颐和园、香山、圆明园三家公园的共同合作支持展览文物的首创。

  展览中集结了众多的国家级文物。虽然展示中的文物表面都已不再锦绣华丽,但斑驳中仍然难掩曾经的细腻与光彩。

责任编辑:方方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