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11月2日讯(记者刘蕊)23岁那年,郭本城见到了刚出狱的父亲柏杨,眼前瘦骨嶙峋的老人紧紧地握着他的手,留着眼泪连声道歉,郭本城当时整个心都软了,于是渐渐尝试着原谅与接受,郭本城说,柏杨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儿子写父亲,大概“背影”一次最贴切。郭本城带着《背影》来到父亲祖籍地、出生地河南,寻访父亲的背影,重走父亲的足迹,进入人文大师柏杨的生命历程。
面对郑州松社书店的读者,郭本城的开场语是:我是河南人,这里是我的家乡。郭本城说这次回到河南,去了开封寻找到了父亲柏杨当年就读的高中。柏杨从出生、求学、到从军,一路上都是跌跌撞撞、离乡背井的,而且在生活上、精神上都过得很艰苦。他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战乱下的幸存者。最后孑然只身、远渡重洋去到台湾,还坐了十年黑牢,并在监狱里被打断腿。出狱平反后可以有条件“报复”的时候,柏杨却说:“冤屈一定要申诉,污秽一定洗清,加诸在我们身上的屈辱,以及家破人亡的悲惨,我们不能忘记,但是也不需要报复。原谅才是真正的勇敢。”
郭本城花5年时间完成了《背影》这本传记,而通过重走父亲的足迹,重温和认识父亲的生命历程,他也重新认识了父亲,理解了父亲的精神世界。郭本城为柏杨与第三任妻子齐永培所生,父母离异时他还不到5岁,弟弟1岁。郭本城与柏杨长相、神情神似,他对媒体表示,自己遗传到父亲冲的个性,两人谈话常“讲到第三句就吵架”,“但他值得原谅,是我们不懂事。”谈到父亲遭刑求、冤狱9年的折磨,他坦言每想起便悲恸流泪,“他的坚忍卓绝、历经苦难依然乐观的态度,也影响了我。”
柏杨祖籍河南,1920年生于开封通许县,毕业于东北大学政治系,1949年后前往台湾,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柏杨一生着述2000多万字,曾为政治犯入狱9年,狱中9年写成《中国人史纲》等书,出狱后费时10年完成72册《柏杨版资治通鉴》,并以《丑陋的中国人》轰动华文圈,后推动人权教育基金会,被誉为人权斗士,2008年4月29日病逝。
坊间虽有不少柏杨的传记,但《背影》是第一本从家人角度描写柏杨的书。这本书详述了柏杨幼年被后母凌虐、少年失学、战乱从军、冒名读书、远渡台湾以及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着史的人生经历,作者重温父亲的苦难、抗争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感悟。希望通过这部回忆录,呈现柏杨先生“爱好和平的精神”“诚信宽恕的思想”和“坚忍卓绝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