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农耕文化的底片 《丽江吉来村史》出版

夫巴介绍《丽江吉来村史》写作过程 记者和向红 摄

  大公网11月21日讯(记者和向红)“1996年2月3日晚7时13分,丽江发生七级地震。村子房屋破损严重,但300多人中只有张桂枝一人遇难,张志先母亲受重伤几天后去世。有数十人受伤。后来香港红十字会派来专人,深入第一线,分发食物,使村民深受感动。”这段记录是《丽江吉来村史》“村落变迁史”的一部分。1955年出生于此村的夫巴(张万星)为中国最基层的村民小组奉献出了赤子之爱----为自己的出生地吉来村写村史,《丽江吉来村史》目前已经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公开出版。

  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杨福泉日前在《丽江吉来村史》发行座谈会上高度评价这本村史。他说,我国有修志的传统,但可惜都忽略了具体的社区单元,故地方史常常是大而化之宏观叙事多,很少能看到具体一个村子一个社区的历史文化变迁,更看不到一个社区的社会结构、居民来历、民俗等。《丽江吉来村史》“率先做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多有一些这样的村落史,就能构建起厚重扎实的历史文化根基。

吉来村农耕文化的各种用具  记者和向红 摄

  吉来村,隶属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黄山镇,到2015年全村有120户520人,从最早记载的张奉春落户此地到今天,《丽江吉来村史》以30万字之巨书写了430年的村落变迁。内容有村落源流、村落谚语、地名记忆、文教、艺术、体育与工匠传统、村落典谱与人物传记等。该书对村里的各种农耕习俗、种植的方式记录十分详尽。村史中,作者夫巴以第一人称的散文笔调回忆了特定时期对丽江纳西农村饥饿、照明、出行等的绵绵记忆。四川《读城》杂志副总编辑白郎称赞“这是一本有野气的书。它突破了当代云南同类历史书籍的程式化樊篱,具体入微的记录取代了过度知识化、概念化、理论化的惯常模式,包含着汩汩生风的鲜活气息。”

  一村之历史即一地之历史。夫巴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用3年时间写就《吉来村史》,与祖先对话,希望为丽江保留一份记忆,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耕文化留存底片。“在丽江,推窗风山;在昆明,开窗见墙。城市化进程太快了,农耕文化正在远离。40多年前离开家乡到怒江当兵献身国防,现在回到家乡写完村史,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此前,夫巴出版了《纳西人》、《马蹄踏出的辉煌》、《怒江纪事》、《徐霞客与丽江》、《束河》等,是从吉来村走出来的纳西帅哥才子。

责任编辑:胡明明 DN009

热闻

  • 图片

大公出品

大公视觉

大公热度